爱心温暖每一天——走近市社会福利部女养区护理员

日期: 2023-09-28 浏览量:352 来源:阜新市民政局 责任编辑:张雨铭 文字大小:

市社会福利院始建于1952年,2018年机构改革更名为市民政事务服务中心社会福利部。负责全市城区政府供养的城市特困人员和有偿服务的困难家庭的智力障碍人员、残障人员、精神残疾人员及老年人的养护、康复、托管等工作。

社会福利部现有供养人员147人。其中,男养员100人、女养员47人。147名养员中,存在智力认知障碍143人,视力障碍8人、聋哑19人、肢残12人,全体供养人员中确诊或疑似患精神残疾的有134人。

这里的护理员说话温柔、手脚麻利,行动三步并做两步是他们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他们,没有节假日,每天24小时轮转,上班就像上了发条似的……

日前,记者走进女养区,6名女护理员日常照护47名女养员,养员年纪最大的86岁,最小的18岁,以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碍者为多,生活几乎都不能自理。这里的养员很少有人清晰地记得自己的名字,于是,护理员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亲昵的给她们起了“小名儿”——六月,是那一年六月份来的。小肚儿,来的时候是位孕妇。大王儿,爱吵架……

护理员,工作在琐碎中平凡,在年复一年的坚持中不凡。

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平凡着

清晨的市社会福利部院内松柏参天,满眼的绿色生机勃勃。阳光明亮地照进养区,说话聊天的热热闹闹让人仿佛忘记了时间。

护理员敖丽宁和白琳琳今天白班。“把被子拿到楼下晒晒,小四的床单该换了,大胖儿的药就剩一天的了……”一天的工作开始在心里排班儿。

七点半。敖丽宁和白琳琳走进养护区,帮助养员穿衣服,叠被,为不能自理的养员刷牙洗漱。有尿床的,及时把床单被褥换掉,给她们换上干净的衣服、床单,早晨是她们最忙碌的开始。

收拾停当,带养员下楼吃饭。对卧床的养员,白琳琳把饭菜端到楼上来,一匙一匙喂给她们。这里的每位养员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也有各自的特点和脾气,为了让养员吃得更健康,她们熟知每位养员的饭量、忌口、喜好,哪位养员不能吃辣、哪位养员口味清淡她们都记在心里。

有的养员患有精神类疾病,有的患有高血压,有的患有糖尿病,吃完早饭,敖丽宁和白琳琳开始照料养员按时服药,这是对护理员的重要考验。“我们必须得‘送药到口’。比如,有的养员健忘就可能漏服,有的失智养员就像小孩,要么不吃药,要么藏药,我们像哄孩子一样看着她们吃下去,保障用药安全。”

九点左右,敖丽宁开始领着养员下楼晒太阳,遛遛弯,做做操,跳跳舞,既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也有助于饭后消化。白琳琳留在楼上,为卧床的养员擦擦身子,按按摩,喂喂水,唠唠嗑儿。

这里的养员大多数身体条件不好,有的养员性格偏激、暴躁,有时连聊天都能“打起来”,吵吵闹闹,拉拉扯扯,谁瞪了谁,谁瞅谁的眼神不对了……护理员就化身“调解员”,安抚这个哄着那个。说着,白琳琳不由得摸了摸手肘处难掩的一道疤,“‘拉架’的时候大王儿咬的。”

阳光温暖,岁月悠长,和养员们一起生活,她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年复一年的坚守中不凡

“我们几代护理员都照护过今年86岁的大福儿,她已经在我们这儿生活四十多年了。已经卧床的她经常大小便失禁,几乎每晚都会尿床。”护理员郝迎新一边为大福儿擦脸,一边跟记者聊着。“在我的意识里,社会福利部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每天生活在一起,养员也是我们的亲人,关心照顾他们,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护理员像哄孩子一样照料着认知障碍的大福儿。“年纪大了牙口也不好,吃饭特别慢,有时候喂饭一喂就是个把小时。还有的时候耍小脾气,不吃,我们还得耐心地哄着她吃。”

“2021年10月7日——上班第一天!”和郝迎新同班儿的包帅永远也忘不了上班第一天。“我曾无数次有过心理建设,但没想到,喂饭不吃,喂药不吃,近前儿打人……”她一边为养员擦拭身体一边跟记者聊着,在身边领导、同事的感染下,她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改变并坚持下来。

社会福利部里有多位常年卧床的养员,护理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她们接屎、接尿、洗澡、换床单,换上干净的衣服,搀扶到床上休息……

经常弄得满身腥臭难闻,但她们也总是在为养员拾掇干净后才清洗自己。

她们用辛勤的工作给每一名养员亲人般的照顾。

一次,凌晨五点多钟,“就听养员六月那屋有动静,我赶紧起身去看,六月低着头憨坐着,跟她说话也爱理不理的,觉得不对劲儿就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结果,六月突发心梗,经过抢救转危为安。出院后,郝迎新和包帅坚持每天给六月清洁口腔、接大小便、按摩后背、洗澡……坚持按医生制订的康复计划照料六月,六月也渐渐可以说话、坐起、行走。

每天给病房消毒,每周给养员们换一次被单、洗两次澡,每天清洁窗台、窗格、床底、床面、墙围、瓷砖、地面等等,都是郝迎新、包帅和所有护理员的“规定动作”。每次洗澡时,为了更好地照顾精神障碍的养员,她们都和养员一起进入浴池,帮助不能自理的养员洗头、洗脚、搓身、剪指甲,帮助养员更换衣物。

平凡的日夜守护,她们让残缺的亲情走向丰满、让错乱的世界走向温暖,她们的工作很平凡,但她却用时间和坚持,真真切切地书写下不凡。

时刻坚守与呵护每一位“家人”

“得时刻提高警惕,有的养员因为疾病等原因,夜里精神着呢。”护理员段佳慧今天夜班,和她同班的是马丽娜。

社会福利部里的夜班绝不像大家所想只是睡一觉那么简单。八点刚过,段佳慧和马丽娜开始准备为养员洗漱。洗脸、泡脚、换衣物、穿纸尿裤、铺尿垫……真正的“夜间交响曲”即将到来。

熄灯后,宿舍渐渐安静下来。10点刚过,宿舍传来养员小红的吵闹声。“说我坏话,还敢瞪我……”马丽娜快步来到她的身边,轻轻地握着她的手,温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和脸颊。小红听力不佳,视力不好,经常觉得有人想害自己。一旦发病,情绪激动,手臂乱舞着打人,只有马丽娜才是她最好的镇静剂。

“这么多年了,只要我握着她的手,她就会慢慢安静下来。”马丽娜微笑地讲述着,用左手轻轻地搭在了右肘上,盖住被小红咬出的疤。渐渐地,小红的情绪慢慢缓和下来,露出一丝笑容。

有的养员夜里在走廊里不停地走,比如说想要回家去找妈妈、去给谁做饭……马丽娜和段佳慧都会耐心劝导半夜出来散步的养员回屋睡觉,时刻关注她们的动向。

夜班给养员翻身是个体力活儿。为了让生病卧床的养员感觉舒适,她们练就了翻身技巧:先将养员往上移,再扶住肩部和臀部,同时往一处发力,将养员换一个方向侧卧。这个动作,她们每两个小时重复一次。

凌晨三四点钟正是人体极度需要睡眠的时间,困意抵不过职责。护理员开始挨个宿舍查看养员睡眠情况,安抚着走廊里散步的养员,别吵醒别人。擦拭地上被养员弄的水,免得滑倒其他人。为尿床的养员清洗好身体,换好衣服和被褥。“我们都练出来一个特殊本领,夜班从来不睡觉,夜间听觉特别灵敏,从声音就能听得出是哪位养员,他们在干嘛。”

社会福利部的工作是一个需要强大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的工作,但也是一个需要有爱心耐心的工作,在这样一个又一个夜晚,因为有了她们的存在,格外温暖。

在马丽娜和段佳慧的“轻、快、稳”的护理下,一位位养员伴着渐渐泛白的天空醒来,安稳的一夜,即将结束。一边为养员穿衣服,整理床铺,一边与前来接班的日间护理员唠叨着,谁谁情绪有变化了,谁谁吃饭吃得少了,谁谁夜里又活动多了……

她们与她们互不相识,但她们与她们胜似亲人。

记者采访,只是护理员的一天,其实所谓的“一天”,或许只是对我们而言。作为社会福利部的护理员,她们的一天要比我们长很多很多。


消息来源:阜新日报

记者:宋立君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